在中國有許多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這些節(jié)日凝聚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是獨特新穎的文化瑰寶,以至于外國許多學者都在深入研究其中的意義,那么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中的三元節(jié)又是什么,所謂的三元指的又是哪三元呢?
三元節(jié)起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,逐漸傳入民間,以至于在整個華夏大地普遍開來。道經(jīng)中記載,天官主宰正月十五日,在正月十五日這天出生,稱上元節(jié)。天官為世間賜福。地官主宰七月十五日,七月十五為地官圣誕,稱中元節(jié)。地官在這天為世間赦罪。水官主宰十月十五日,十月十五為水官圣誕,稱為下元節(jié)。水官為世間解厄。三元節(jié)與民俗巧妙的結合,使得民間與道教的關系甚為密切。
1、上元節(jié):全家團聚的日子
上元節(jié)為正月十五,正月為一年首月,首月的月圓之夜又顯得頗為重要。月亮寄托著人的思念,月圓之夜正是全家團圓的時刻。因而每家每戶都會在正月十五這天團聚在一起。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上元節(jié),又稱為“元宵節(jié)”。元宵節(jié)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。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(jié)。漢武帝時,祭祀“太一神”的活動定在正月十五。當初司馬遷創(chuàng)建“太初歷”,就已將元宵節(jié)確定為重大節(jié)日。正月十五之所以又叫元宵節(jié),是因為正月又叫元月,古人稱夜晚為“宵”,“元月的夜晚”即是元宵。民間會在這一天吃“元宵”以慶祝。
2、中元節(jié):盡孝道、祭祀的日子
七月十五在民間最早的意義是盡孝道和祭祀。在這天盡孝道、祭祀,懷揣感激之情,感謝父母先祖的養(yǎng)育在這天盡孝道源于一個民俗。因七月也叫小秋,部分農(nóng)作物會在七月份成熟,所以民間按慣例要在農(nóng)作物成熟時祀祖。具體方式為用新收下的糧食等設立供養(yǎng),以此來祭祀祖先并向祖先報告秋成。并請地官大帝為闔家人赦罪。后與道教中元日結合,不但要祭祖,而且要請地官為祖先赦罪。隨著道教與民俗的結合,這一天作為祭祖的重要日子之一,顯得更加重要。
3、下元節(jié):做團子齋三官
十月十五這一天亦是民間的重大節(jié)日。農(nóng)歷十月十五下元節(jié)為水官大帝圣誕,源起于道教。古時人們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,包素菜餡心,蒸熟后在大門外“齋天”。舊時俗諺云:“十月半,牽礱團子齋三官?!惫艜r在這一天,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,桿上掛黃旗。晚上,桿頂掛三盞天燈,做團子齋三官,祈求水官大帝解厄。在這一天,道觀會舉行黃箓道場,民間則祭祀亡靈,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。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(zhí)行日期的規(guī)定以配合神的解厄消災。
道教認為產(chǎn)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、地、水,即“三元”,三者稱“官”,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(jié)段。
1、天官紫微大帝賜福,誕于正月十五,稱上元節(jié),也就是“元宵節(jié)”。
2、地官清虛大帝赦罪,誕于七月十五,稱中元節(jié),又稱"鬼節(jié)"或"盂蘭盆會"。
3、水官洞陰大帝解厄,誕于十月十五,稱下元節(jié),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,俗謂是日。
以上我們介紹了關于三元節(jié)的相關知識,在中國其實有許多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都被人們淡忘,如今過年也沒有個過年的熱鬧景象,愈加冷清起來,真心的希望老祖宗的東西能百世流傳。
八字精批參照出生日期詳細解讀命盤,挖掘您命定的事業(yè)財富機遇 、感情運勢,讓您把握先機掌控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