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首詩大家都應該見過,因為上學的時候有講過,那就是登高,登高在中文里的意思大部分是形容登山,只不過古人會這樣叫,在咱們的民間傳統(tǒng)習俗里面,在一些重要的節(jié)日里面會去登高,大年初九的時候就會去登高,那么為什么大年初九的時候要去登高呢,這背后有什么獨特的說法么。
元稹以前在達州做官的時候,是一個很廉政的人。他為官期間為達州人民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在他被貶期限滿了后。他回北京任官的時候,大家都很舍不得他。都一個個送他,送了很遠。然后看不到的時候就爬上山,爭先看望。最后為了紀念她,所以稱之為元九等高
元稹,字微之,河南河內(nèi)人。生于唐大歷十四年(公元779年),死于大和五年(公元831年)。他8 歲喪父,少年貧賤。15歲以明兩經(jīng)擢第。21歲初仕河中府,25歲登書判拔萃科,授秘書省校書郎。28歲列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第一名,授左拾遺。母鄭賢而文,親授書傳。舉明經(jīng)書判入等,補校書郎。元和初,應制策第一。元和四年(809)為監(jiān)察御史。因觸犯宦官權(quán)貴,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。后歷通州司馬、虢州長史。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。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,擢祠部郎中、知制誥。長慶元年(821)遷中書舍人,充翰林院承旨。次年,居相位三月,出為同州刺史、浙東觀察使。大和三年(829)為尚書左丞,五年,逝于武昌軍節(jié)度使任上。年五十三卒,贈尚書右仆射。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,當時言詩者稱“元白”,號為“元和體”。其詩辭淺意哀,仿佛孤鳳悲吟,極為扣人心扉,動人肺腑。元稹的創(chuàng)作,以詩成就最大。與白居易齊名,并稱元白,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。他非常推崇杜詩,其詩學杜而能變杜,并于平淺明快中呈現(xiàn)麗絕華美,色彩濃烈,鋪敘曲折,細節(jié)刻畫真切動人,比興手法富于情趣。
“天公”就是“玉皇大帝”,道教稱之為“元始天尊”,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,每逢他的生日,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,自午夜零食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,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。祭拜天公的儀式,相當隆重,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臺,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迭高八仙桌為「頂桌」,桌前并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,后面另設“下桌”。